|
布局布线的心得
最开始布局的时候是一大片密密麻麻的线,而且很多元器件接点的线都有点长。后面按块先布局,然后再整体布局,然后再微小变动,这样,线明显变少了,而且元器件的接点的线都很少很长了,这样就方便后面的布线了。所以说,布局是相当的重要啊,先考虑局部,然后再考虑整体。布局步好后,布线就很快了,也没有花多少时间布局,步好后,看了下,还是感觉蛮好的,在没有布电源和地线的情况下,花了两天的时间,设计出了人生的第一块四层电路板,虽然设计的不是很好,但是第一次也足够了。后面再布电源线和地线,能感觉到,电路板中间设计电源层和地层,是一个相对合理的设计,只需要一个打孔到该层就可以了,不用在电路板上面绕好多好多的线,同时也方便了其他没有接电源线和地线的元器件的布线,因为没有这些接电源线和地线,就节约出了很多的空间,可以用来给其他元器件布线。在缝合的时候,缝合了很久,孔一直打不上,后来就自己手动打孔,一步一步来。还是打完了,不知道是版本问题还是电脑问题,每次一缝合电脑就会卡住。最后就是DRC,最开始大概有600多个错误,一步一步,耐心的的差不多了,就是还有些地方不太理解怎么设置所以还有一些小瑕疵。嘻嘻。
以下是我在网上和找到的一些资料,感觉总结的很不错,就拿来当我的总结了。
一 .元器件布局的10条规则:
1.遵照“先大后小,先难后易”的布置原则,即重要的单元电路、核心元器件应当优先布局.
2.布局中应参考原理框图,根据单板的主信号流向规律安排主要元器件.
3.元器件的排列要便于调试和维修,亦即小元件周围不能放置大元件、需调试的元、器件周围要有足够的空间。
4.相同结构电路部分,尽可能采用“对称式”标准布局;
5.按照均匀分布、重心平衡、版面美观的标准优化布局;
6.同类型插装元器件在X或Y方向上应朝一个方向放置。同一种类型的有极性 分立元件也要力争在X或Y方向上保持一致,便于生产和检验。
7.发热元件要一般应均匀分布,以利于单板和整机的散热,除温度检测元件以外的温度敏感器件应远离发热量大的元器件。
8.布局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总的连线尽可能短,关键信号线最短;高电压、大电流信号与小电流,低电压的弱信号完全分开;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分开;高频信号与低频信号分开;高频元器件的间隔要充分。
9.去偶电容的布局要尽量靠近IC的电源管脚,并使之与电源和地之间形成的回路最短。
10.元件布局时,应适当考虑使用同一种电源的器件尽量放在一起, 以便于将来的电源分隔。
二.布线常用规则
1、走线的方向控制规则
即相邻层的走线方向成正交结构。避免将不同的信号线在相邻层走成同一方向,以减少不必要的层间窜扰;当由于板结构限制(如某些背板)难以避免出现该情况,特别是信号速率较高时,应考虑用地平面隔离各布线层,用地信号线隔离各信号线。
2、走线的开环检查规则:
一般不允许出现一端浮空的布线(Dangling Line), 主要是为了避免产生"天线效应",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辐射和接受,否则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结果。
3、阻抗匹配检查规则:
同一网络的布线宽度应保持一致,线宽的变化会造成线路特性阻抗的不均匀,当传输的速度较高时会产生反射,在设计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在某些条件下,如接插件引出线,BGA封装的引出线类似的结构时,可能无法避免线宽的变化,应该尽量减少中间不一致部分的有效长度。4、走线长度控制规则:
即短线规则,在设计时应该尽量让布线长度尽量短,以减少由于走线过长带来的干扰问题,特别是一些重要信号线
5、地线回路规则:
环路最小规则,即信号线与其回路构成的环面积要尽可能小,环面积越小,对外的辐射越少,接收外界的干扰也越小
6、电源与地线层的完整性规则:
对于导通孔密集的区域,要注意避免孔在电源和地层的挖空区域相互连接,形成对平面层的分割,从而破坏平面层的完整性,并进而导致信号线在地层的回路面积增大。
7、3W规则:
为了减少线间串扰,应保证线间距足够大,当线中心间距不少于3倍线宽时,则可保持70%的电场不互相干扰,称为3W规则。如要达到98%的电场不互相干扰,可使用10W的间距。
8、走线闭环检查规则:
防止信号线在不同层间形成自环。 在多层板设计中容易发生此类问题, 自环将引起辐射干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