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布局边框大小与端子口丝印标号未添加。
以前布板的想法: 1、 看见一块板,检查所有元器件封装是否全有,有的话直接导入PCB 。没有封装的话,随便画一个封装,也不知道查询datasheet 。2、 板子大小随意设置,元器件位置随意放,根本不按照模块放置。 3、 所有的电气规则属性,随意设置不根据工艺来设,各种按照规则检查,错误都是173左右。 4、 元器件的选型往往会决定整块PCB的稳定,随意选,不管电路的负载是否带得了,是否考虑成本。 5、 以上四点的随意,只会误导我,任意的布局只会让我感觉是一个外行。 现在的布板的想法: 1、 建立好所需的元器件库,画器件形状要适中,不能太大和太小(注意:引脚口要放在栅格的格点上)。 2、 建立封装库,根据电路负载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封装,根据数据手册建立好标准的封装,并且建立3D模型(注意:参考位置放在元器件中心) 3、 将这些封装导入到元器件库中,以免在构建原理图时,挨个添加封装,或者寻找相似对象来添加,如果IC芯片多又种类不一致时,挨个添加明显浪费宝贵的时间。 4、 构建原理图,不要出现斜线、漏线、放错线、信号引脚的情况。 5、 画好原理图时, 要点击编译, 检查有没有错误或者警报。 如果有, 检查元器件的连接或者元件库中的引脚标号。 6、 将检测无错的原理图,导入PCB中,将所有封装框选在一处,来确认板子的大小,可以适当增加板子大小。 7、 规划好板子的形状后,在keepout层,放置一些禁止布线区,以便生产方便。 8、 最后进行模块化布局,右击图框的眉头,选择全部分散,在原理图、PCB中的工具中,选择交互式模块化布局,即可选择原理图时,选中封装进行模块化布局。 9、 放置元器件、创建所需的类,设置好生产的规则 10、进行信号走线、电源走线、DRC检查等。 11、现在是有顺序的进行设置,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