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博科技自媒体高速先生原创文 | 黄刚 $ s3 G' h6 Q9 W! k( p% N
# s8 n; T# s8 [/ }: L对于SI工程师而言,没有什么事情比把PCB结构的仿真结果和测试结果拟合上更令他们感到开心的了。因为能做到这一步,说明了仿真的可靠性,进而可以通过仿真解决大部分的问题,这可谓是PCB行业的一大福音。
4 w; G: B: `, j1 n) g. j( i# G) U+ {$ g+ w7 Z7 {7 x# c+ Q+ x
2 U. L- F U# [6 k
这也是我们高速先生一直以来的梦想,仿测拟合,虽然只是很简单的四个字,但是需要包含的理论知识,软件使用以及测试方法却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高速先生也在这方面一直在做深入的研究,发现这的确是一个苦差事。刚好今年的文章中就有一篇讲得比较透彻的仿真测试拟合的案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2 b( a4 j- \; ?' {6 P( P
0 F' r5 ~* `, x2 `5 o* `5 l# D% E$ m- _
! Q+ Q& g- `( P0 p题目有点长,但是也很容易理解,讲的就是对差分过孔的分析,分析的方法就是通过仿真和测试进行拟合。& W; V/ D' b' z9 K* D9 q
8 p1 b; y; V+ |2 d# P5 ?& C3 {2 t, t
大家可能觉得无非就是一对过孔嘛,会3D仿真的人不用半天就能把它建模出来,测试嘛,投一块测试板,然后把这对孔做上去,通过网络分析仪一测不就OK了吗。恩,总体思路的确是这样,但是随着文章的深入你会发现就有一些因素实际上很难去把控。2 A/ _* e" O' A+ B
' `1 @: E8 \0 c6 X j
' Q: N& y( Z, x文章的开场白,首先是对过孔的特性进行一番介绍,例如过孔的危害是怎么样的,会影响阻抗啦,会减缓上升时间之类。
% w* `3 t8 Z* s% ~5 X# k! j7 P6 ?* N2 p2 |6 f! N
! {0 @3 h) Z7 W2 \
6 e! {6 M6 S+ R+ u/ s/ i
然后给出的总体思路与大家的不谋而合,你会发现除了我们上面说到的那几个核心步骤之外,还多了一些有的朋友可能没听过的步骤,例如de-skew、de-embedding等等,这都是测试中会遇到的专业术语,我们这里先不讲,卖个关子哈。% C6 I2 c2 e/ A& q% G* C$ f9 S- F3 b
- A3 ^% f& j. O Q
9 K. O$ D& u% `0 b% P: z' H5 r% q- t: g0 z! P4 V
本文需要进行仿真测试对比的是一对从L7层换到L16层的过孔,通过做一根L7层和L16层的走线把两边去嵌掉,得到我们所关心的过孔结构参数。6 r+ `3 L8 {% E! x# W$ e5 p; ?
7 h( l, m$ Y$ C, G+ C
( P* r- |6 l5 Y5 d. ]" I) p! X6 g, C0 a! O
在去嵌之前,作者先用网分测试出上面三个结构的参数,结果似乎有点奇怪。为什么L16层的走线损耗差得那么厉害,甚至比多一对孔的L7转L16的结构还差呢?这说不过去啊!
* ]8 i' y$ V3 ?
" I) J9 V f5 P. d1 v" K) V9 _8 {6 @) d3 V" H- O1 u
当作者看到上面结果的模态转换也是L16层比较差的时候,大概知道了原因,肯定是由于这对差分线的P和N之间有延时差,也就是skew造成的。然后立马把L7和L16的走线的P和N单端线的延时拿出来一比,果然证实了这一点。L16层的P和N的延时非常的大,因此造成了损耗在高频的急剧下降。 W9 R) C" l, p! u3 d/ ^
6 E# I9 h/ U$ F: M
! e) c: s( c0 S. L
@9 B U& W0 H如果大家没注意这一点,直接拿来去嵌的话会怎么样呢?很可能会得到一个错误的S参数,高于0dB。' ^2 \* X9 g/ U3 ~0 s! {
& T$ Y2 w2 Q6 S+ p' |3 N' k$ [3 u- v0 ~% J
为什么P和N会有那么大的skew?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玻纤效应的影响。L7层和L16层其实都遇到了玻纤效应,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玻纤效应的概率性。0 c, e( A0 z8 C ~, f4 V9 e
* O/ V, K& P0 g! {( J. [1 \- l7 g9 }5 I
9 k/ j! c0 Y# Q& ^# e如同前文所说,如果我们就这样去嵌的话,得到了所谓过孔的结果就是下图这样的。
* U# a( ?6 q5 ]6 S! S: B G2 g5 q0 `1 d: m- k! e# I/ e
+ S k" w# u& }* a3 e
9 n5 X- v7 o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难道需要重新再投一板测试板?先不用哈,我们看看能不能在当前测试数据的情况下做一些优化,把skew给去掉,也就是de-skew了。
4 ?6 K; b+ I4 v& U3 j2 |
: V2 d& E8 e3 Q* B Y7 e! i7 R; a3 R; b* U8 x
这是本文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难理解的一步。它通过损耗与相位之间的公式,从中反推出相位差,然后通过补偿的方式把两边的skew抹平。
1 @( @ x+ f5 }7 L! |# Z1 l+ t' i* C O
+ p) k0 Q: i. T8 U7 R' e1 |3 a
: Q" u+ A0 O7 P" q完成这一步运算之后,再来看优化后的测试数据,就会发现,skew的影响基本没有了。5 a+ \ e1 w1 X( D' u
6 l3 |: [8 i) f! P' V2 h
: k$ ?7 ` |& r+ r' Q
& ?. B: C( i" |8 S O3 O9 W优化后的损耗测试结果就和我们预期的比较吻合了。
, T9 _4 c% N i# W6 O# t% A3 Z" d8 Z& q8 b6 k0 F2 z* X5 _9 s! n
3 E- i/ p- T( o
! i1 H6 h4 B+ \8 E0 T这个时候再去通过相关去嵌软件,就能真正的进行去嵌,得到过孔的真实参数。& _1 {0 C, } l% {. S' e. `( t
0 H3 x6 @! r/ U5 G6 z' ?7 u( {5 U% L( d
! Z3 t' b! I. Q! J( r
有了测试结果,后面就要进行仿真了。仿真相对难度小一点,通过对过孔的几个参数进行扫描,考虑一定的加工误差之后,就能确定一组加工后的参数值,从而使过孔的仿真结果和测试结果达到基本的吻合了。" \! ] ~3 T6 X! N3 a: U) `$ ^9 z
0 ]! G, B% r( j$ u8 j& }" \
' x) ?0 {/ E" Y5 G
好,篇幅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 B8 [8 n. c W+ O+ O
. ~( W7 z. S6 p) H
, \7 C; G2 f& ?/ P
" w9 m7 k' y) c7 [. N8 C
* }% A; |& {# m
+ t' c# |3 K" k/ o2 ?" I0 ~, ^. C' d8 f6 ~' K: d
) }* j7 {! x8 ?$ h
& v6 P' b4 |+ w; s( M( X0 Z% `, y7 z! a& T. o6 ~
) M3 i* f+ H8 A* {$ \$ o3 J# H1 i i$ h3 V/ }# T5 m& z1 U
) X" ]# `0 M* h) `/ [8 H/ B/ E& `/ c
& _8 s; X l, c* |2 }
$ o4 T0 a; x2 h
! [" j! n$ N& _% u, s
! L6 ~( q0 {* ?4 R" O" T4 z; B2 I/ B: }- j5 ]
+ N# Z) u/ G4 T) c4 B
4 F* T! m, p. L0 O/ Q) X0 Z( {- E8 k, Q7 E# w5 S
# R2 ~) r/ H9 [6 G0 ]
: I' \' x I4 l) t* A
) Q% S" j* Z!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