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博科技自媒体高速先生原创文 | 黄刚 " i, ]) Q2 ~: P+ } q/ Y
/ _) T2 V& x: k# @, e5 E4 V对于SI工程师而言,没有什么事情比把PCB结构的仿真结果和测试结果拟合上更令他们感到开心的了。因为能做到这一步,说明了仿真的可靠性,进而可以通过仿真解决大部分的问题,这可谓是PCB行业的一大福音。5 U! G# A7 ^& k
* Q- [% _% o; Z- k. _& \
3 Z6 u* z0 I I这也是我们高速先生一直以来的梦想,仿测拟合,虽然只是很简单的四个字,但是需要包含的理论知识,软件使用以及测试方法却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高速先生也在这方面一直在做深入的研究,发现这的确是一个苦差事。刚好今年的文章中就有一篇讲得比较透彻的仿真测试拟合的案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v' I& x7 Y6 b$ ^: k
6 Y$ e) [( g' d. h6 f7 j) W
0 ~/ d2 U3 a/ h7 y: L2 J H4 v- Q
题目有点长,但是也很容易理解,讲的就是对差分过孔的分析,分析的方法就是通过仿真和测试进行拟合。
; c; J. j7 i M) I+ K5 d1 }
L r' Z2 z( }' k4 p" V( i
0 l) g; O9 A. j9 A% I0 z2 c2 O大家可能觉得无非就是一对过孔嘛,会3D仿真的人不用半天就能把它建模出来,测试嘛,投一块测试板,然后把这对孔做上去,通过网络分析仪一测不就OK了吗。恩,总体思路的确是这样,但是随着文章的深入你会发现就有一些因素实际上很难去把控。5 `' p5 f3 J: G
* m% M9 X" y0 O/ d( M9 }
_1 h: ] h$ r/ t+ ^$ r" D
文章的开场白,首先是对过孔的特性进行一番介绍,例如过孔的危害是怎么样的,会影响阻抗啦,会减缓上升时间之类。
6 {7 D3 Q4 [& @) ?3 d/ `
9 X) S/ y) d& K: O- N& |) i1 ]2 c% T$ i
) J- h# ]# Q1 Q& u
然后给出的总体思路与大家的不谋而合,你会发现除了我们上面说到的那几个核心步骤之外,还多了一些有的朋友可能没听过的步骤,例如de-skew、de-embedding等等,这都是测试中会遇到的专业术语,我们这里先不讲,卖个关子哈。4 ]; h& c9 o5 N$ p; x0 v
: N& }6 H" X% {9 z, ^- ~
5 q# R5 R# `9 ?
$ u/ m- m3 [- W$ U
本文需要进行仿真测试对比的是一对从L7层换到L16层的过孔,通过做一根L7层和L16层的走线把两边去嵌掉,得到我们所关心的过孔结构参数。, C: J# L& i9 F! b" F8 _
- s( ]' p8 H1 K2 `4 ~1 u
7 ~. [7 y. o1 J % c: v! N T8 H( l4 v6 g
在去嵌之前,作者先用网分测试出上面三个结构的参数,结果似乎有点奇怪。为什么L16层的走线损耗差得那么厉害,甚至比多一对孔的L7转L16的结构还差呢?这说不过去啊!
7 ~+ e7 B l2 j) q! q3 @! l1 n3 E$ N2 n9 ?" a

5 c0 N1 @2 m, i2 r当作者看到上面结果的模态转换也是L16层比较差的时候,大概知道了原因,肯定是由于这对差分线的P和N之间有延时差,也就是skew造成的。然后立马把L7和L16的走线的P和N单端线的延时拿出来一比,果然证实了这一点。L16层的P和N的延时非常的大,因此造成了损耗在高频的急剧下降。
7 U6 r8 J& }8 e X$ N* J5 I
7 u: B0 s$ z: @$ K
6 J: H( H' V* {4 v% j7 O
1 r+ u. F2 a$ }+ s( w2 ?3 a, f如果大家没注意这一点,直接拿来去嵌的话会怎么样呢?很可能会得到一个错误的S参数,高于0dB。
+ j* g6 s) ]* Y4 T! v1 z! L4 Y! Y2 u0 I0 I( o5 T7 J
- Z" d) o- A. k- ^. F' C为什么P和N会有那么大的skew?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玻纤效应的影响。L7层和L16层其实都遇到了玻纤效应,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玻纤效应的概率性。
' H8 Y* h! {4 u+ e2 D
* z8 Z) X' |; B& N& S1 t# [/ {+ R4 y/ y1 O& S7 k+ J" g O. z
' N8 Z6 x9 ?9 p5 } W$ \
如同前文所说,如果我们就这样去嵌的话,得到了所谓过孔的结果就是下图这样的。
1 U$ u1 \5 S5 R, _* t! k, d2 K+ t5 B
5 h* C( i8 J4 ]+ }% a3 w% q
8 L' b7 j- M# R' R- B9 t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难道需要重新再投一板测试板?先不用哈,我们看看能不能在当前测试数据的情况下做一些优化,把skew给去掉,也就是de-skew了。/ X8 e% N! z' n/ ]6 b+ p
4 M4 e9 @& p9 Q* g) H
9 K* G/ \+ f l" d$ d这是本文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难理解的一步。它通过损耗与相位之间的公式,从中反推出相位差,然后通过补偿的方式把两边的skew抹平。) S3 s O/ ?$ ~8 ?* P1 x6 O# }4 N7 s( C
4 I# \( e' j4 X7 x
0 B2 n& C- K9 _8 O* j1 W7 x/ E
6 G; J* I2 ^+ z6 N9 P: S完成这一步运算之后,再来看优化后的测试数据,就会发现,skew的影响基本没有了。, b+ |' ?6 \0 R: U( n( q! R8 y
, U4 l% R3 `6 y
# r1 i6 F, R! U ! O: A5 \7 v4 h4 n, J0 r+ y) X* |
优化后的损耗测试结果就和我们预期的比较吻合了。
" E- `3 g0 h& [1 r1 b& ]
( y G: \! m* U, o4 r4 U, V T- g7 z2 q3 F8 `
% b( Q& l1 p8 U' M% {8 ]8 ?" N
这个时候再去通过相关去嵌软件,就能真正的进行去嵌,得到过孔的真实参数。
, |0 V3 E5 H! R4 Y4 p9 O6 B: t4 z1 K4 g) R2 J7 [5 W' c4 n
9 H3 M+ a! {. w+ ]2 g- g, M & @- a/ ^( R; a4 o0 E
有了测试结果,后面就要进行仿真了。仿真相对难度小一点,通过对过孔的几个参数进行扫描,考虑一定的加工误差之后,就能确定一组加工后的参数值,从而使过孔的仿真结果和测试结果达到基本的吻合了。6 I0 }' u* U- u' N- J! x
6 A$ L2 R6 t. O* _3 |$ W! ^
3 w' i4 V" b4 }7 c% G好,篇幅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 W( V& F- X- x3 H0 y6 ]% O
7 C& o8 t6 S6 L6 U2 u0 R
& U6 Q0 t& x6 s) w& y2 V3 i4 w1 X( i% A
0 ?$ d. M- O5 c0 E2 w- M" \3 r0 T- ~$ k* U; `
: A+ n: @0 V9 e0 `' A. F8 V* a; u3 I+ v# I, U
; ^/ Z6 a% x8 j6 S$ B" U( ?
$ Y5 w8 }" x* M
* n% x& ?- f& X7 ^# q- }/ L, a. j3 v o/ c2 j
" J: ?: V/ C5 F" p* n
4 ?* G. M& v; `+ o- \' a2 R& r+ h& h" Q9 s8 } r e) ~( `! U
3 B# b8 }/ O) o/ r0 z
2 E( z$ R' I" Y# }9 m5 R, }
7 i. L! k# o' G6 L! u* E5 y/ S
% v$ c! e5 u& Q. `. S1 ]
+ ?7 r8 k! r! k6 L; |$ X, `
1 Z& s( v, y9 }# r3 f" ~6 _) \% h1 y, P/ I, _$ H' }
$ n0 o6 ]! V7 m2 H2 V( G
; ~+ A0 ?4 n5 o/ {- ]& q q6 o1 w
: W; [+ M+ X; A! 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