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业一站式赋能平台

PCB联盟网

搜索
查看: 1019|回复: 1
收起左侧

【华秋干货铺】电源PCB设计汇总

[复制链接]

242

主题

423

帖子

2915

积分

三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15
发表于 2023-8-10 16: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pcb设计丨电源设计的重要性》一文中,已经介绍了电源设计的总体要求,以及不同电路的相关布局布线等知识点,那么本篇内容,小编将以RK3588为例,为大家详细介绍其他支线电源的PCB设计。
$ E+ R1 b6 t. y$ X8 Q) j  I2 V3 q
电源PCB设计
; e2 z: M- m8 }* ?; J2 N. g, m
01
如下图(上)所示的滤波电容,原理图上靠近RK3588的VDD_CPU_BIG电源管脚绿线以内的去耦电容,务必放在对应的电源管脚背面,电容GND PAD尽量靠近芯片中心的GND管脚放置,如下图(下)所示。
其余的去耦电容尽量摆放在芯片附近,而且需要摆放在电源分割来源的路径上。
9 F& i$ x+ v( K1 H. d5 G
6 {, y5 |9 B" l% v
4 Q* Q  g# l- K* X  e4 F  {

2 b. O# g$ d" L7 B  [4 O
02
RK3588芯片VDD_CPU_BIG0/1的电源管脚,保证每个管脚边上都有一个对应的过孔,并且顶层走“井”字形,交叉连接。
如下图是电源管脚扇出走线情况,建议走线线宽10mil。

  u0 \2 P3 d) P8 Z/ j
( D5 \/ y, B" G( c
03
VDD_CPU_BIG0/1覆铜宽度需满足芯片的电流需求,连接到芯片电源管脚覆铜足够宽。
路径不能被过孔分割太严重,必须计算有效线宽,确认连接到CPU每个电源PIN脚路径都足够。
04
VDD_CPU_BIG的电源在外围换层时,要尽可能的多打电源过孔(12个及以上0.5*0.3mm的过孔),降低换层过孔带来的压降。
去耦电容的GND过孔要跟它的电源过孔数量保持一致,否则会大大降低电容作用。
05
VDD_CPU_BIG电流比较大需要双层覆铜,VDD_CPU_BIG 电源在CPU区域线宽合计不得小于 300mil,外围区域宽度不小于600mil。
尽量采用覆铜方式降低走线带来压降(其它信号换层过孔请不要随意放置,必须规则放置,尽量腾出空间走电源,也有利于地层的覆铜),如下图所示。

$ ^$ X- l' V) ^' d; B
# O. F% A8 v) y+ e  p# p' Q
2 z2 e( B2 v; h$ Z6 J1 ]# X

/ ]5 H3 p  X2 G% z! D/ |
06
电源平面会被过孔反焊盘破坏,PCB设计时注意调整其他信号过孔的位置,使得电源的有效宽度满足要求。
下图L1为电源铜皮宽度58mil,由于过孔的反焊盘会破坏铜皮,导致实际有效过流宽度仅为L2+L3+L4=14.5mil。
  {3 G0 }1 x* E1 q! V$ n
' ]& h% z0 c/ k) P/ W7 W
07
BIG0/1电源过孔40mil范围(过孔中心到过孔中心间距)内的GND过孔数量,建议≧12个,如下图所示。

3 p9 h2 c3 v' \6 [" }
5 ]% `* Z$ \4 _1 q+ t2 ^
08
BIG电源PDN目标阻抗建议值,如下表和下图所示。
% X  F' r! t) c( g: f! T8 G2 N" U
: Q; |- |+ b" W  p; P
9 M9 |0 l1 Q/ U3 ^  w2 Q2 e
* y) ^  t3 P2 H5 s2 g5 \
电源PCB设计
VDD_LOGIC
01
VDD_LOGIC的覆铜宽度需满足芯片的电流需求,连接到芯片电源管脚的覆铜足够宽。
路径不能被过孔分割太严重,必须计算有效线宽,确认连接到CPU每个电源PIN脚路径都足够。
02
如下图(上)所示,原理图上靠近RK3588的VDD_LOGIC电源管脚绿线以内的去耦电容,务必放在对应的电源管脚背面,电容的GND管脚尽量靠近芯片中心的GND管脚放置,如下图(下)所示。
其余的去耦电容尽量摆放在RK3588芯片附近,并摆放在电源分割来源的路径上。
3 ]% }/ Q9 z8 y8 J: X

2 L2 @/ f7 X8 m9 w2 {0 u. l$ m; K1 b, V8 K& p5 i

+ v$ b% B6 D& w. `3 S
03
RK3588芯片VDD_LOGIC的电源管脚,每个管脚需要对应一个过孔,并且顶层走“井”字形,交叉连接,如下图所示,建议走线线宽10mil。
+ u! I5 w  c1 ]( V0 i

* |4 I7 ~0 }. |7 ~3 i
04
BIG0/1电源过孔40mil范围(过孔中心到过孔中心间VDD_LOGIC电源在CPU区域线宽不得小于120mil,外围区域宽度不小于200mil。
尽量采用覆铜方式,降低走线带来压降(其它信号换层过孔请不要随意放置,必须规则放置,尽量腾出空间走电源,也有利于地层的覆铜),GND过孔数量建议≧12个。
, o% {2 d7 S( B1 Z4 A" A- O4 ^3 r

' E$ D3 _9 g  ]  @) l6 H  G( v
05
VDD_LOGIC的电源在外围换层时,要尽可能的多打电源过孔(8个以上10-20mil的过孔),降低换层过孔带来的压降。
去耦电容的GND过孔要跟它的电源过孔数量保持一致,否则会大大降低电容作用,如下图所示。
7 M$ S$ I6 H+ `' [5 ~9 e

: j: X2 s6 m5 ^# \# v) i
06
电源过孔40mil范围(过孔中心到过孔中心间距)内的GND过孔数量,建议≧11个,如下图所示。
* E$ ~! K$ G5 K- T
4 t! g* n4 ]1 ?) I/ g
电源PCB设计
VDD_GPU
01
VDD_GPU的覆铜宽度需满足芯片的电流需求,连接到芯片电源管脚的覆铜足够宽。
路径不能被过孔分割太严重,必须计算有效线宽,确认连接到CPU每个电源PIN脚的路径都足够。
02
VDD_GPU 的电源在外围换层时,要尽可能的多打电源过孔(10个以上0.5*0.3mm的过孔),降低换层过孔带来的压降。
去耦电容的GND过孔要跟它的电源过孔数量保持一致,否则会大大降低电容作用。
03
如下图(上)所示,原理图上靠近RK3588的VDD_GPU电源管脚绿线以内的去耦电容务必放在对应的电源管脚背面,电容的GND PAD尽量靠近芯片中心的GND管脚放置,如下图(下)所示。
其余的去耦电容尽量摆放在RK3588芯片附近,并需要摆放在电源分割来源的路径上。
+ P; A. ?, l- ~" }

" g+ a; }" y- K8 P
2 H5 N$ q/ p9 e; h. c7 I

9 j/ V$ |$ ?4 M- O* T
04
RK3588芯片VDD_GPU的电源管脚,每个管脚需要对应一个过孔,并且顶层走“井”字形,交叉连接,如下图所示,建议走线线宽10mil。
4 N) ?0 m5 _6 ~  [& w' o8 n
3 b  @: N0 y8 l; Z1 n! p
05
VDD_GPU电源在GPU区域线宽不得小于300mil,外围区域宽度不小于500mil,采用两层覆铜方式,降低走线带来压降。

7 Z. H: ^8 b( ~: g" K4 g$ X

' w; |. L' [: @, |; d
06
电源过孔40mil范围(过孔中心到过孔中心间距)内的GND过孔数量,建议≧14个,如下图所示。
9 e0 |- G1 E2 U$ j

( B8 C9 U0 L" T- w  l
设计完PCB后,一定要做分析检查,才能让生产更顺利,这里推荐一款可以一键智能检测PCB布线布局最优方案的工具:华秋DFM软件,只需上传PCB/Gerber文件后,点击一键DFM分析,即可根据生产的工艺参数对设计的PCB板进行可制造性分析。
华秋DFM软件是国内首款免费PCB可制造性和装配分析软件,拥有300万+元件库,可轻松高效完成装配分析。其PCB裸板的分析功能,开发了19大项,52细项检查规则,PCBA组装的分析功能,开发了10大项,234细项检查规则。
基本可涵盖所有可能发生的制造性问题,能帮助设计工程师在生产前检查出可制造性问题,且能够满足工程师需要的多种场景,将产品研制的迭代次数降到最低,减少成本。

) l- T6 {  j# A
: i7 Q1 m2 p5 g2 e' I6 e* w
电源PCB设计
VDD_NPU
01
VDD_NPU的覆铜宽度需满足芯片的电流需求,连接到芯片电源管脚的覆铜足够宽。
路径不能被过孔分割太严重,必须计算有效线宽,确认连接到CPU每个电源PIN脚的路径都足够。
02
VDD_NPU的电源在外围换层时,要尽可能的多打电源过孔(7个以上0.5*0.3mm的过孔),降低换层过孔带来的压降。
去耦电容的GND过孔要跟它的电源过孔数量保持一致,否则会大大降低电容作用。
03
如下图(上)所示,原理图上靠RK3588的VDD_NPU电源管脚绿线以内的去耦电容务必放在对应的电源管脚背面,电容的GND PAD尽量靠近芯片中心的GND管脚放置,如下图(下)所示。
其余的去耦电容尽量摆放在RK3588芯片附近,并需要摆放在电源分割来源的路径上。

' G( _$ }3 {; {- r# ~8 ]
, `9 {) n4 T  g6 n( v+ |7 E5 a! h

/ h) O4 u* A' ~" o% [* b) K' U
* b' u9 l$ k- A+ V
04
RK3588芯片VDD_NPU的电源管脚,每个管脚就近有一个对应过孔,并且顶层走“井”字形,交叉连接,如下图所示 ,建议走线线宽10mil。

) t4 a5 J0 p5 ^7 E
3 _" K* u* q8 t$ e7 m6 }
05
VDD_NPU电源在NPU区域线宽不得小于300mil,外围区域宽度不小于500mil。
尽量采用覆铜方式,降低走线带来的压降(其它信号换层过孔请不要随意放置,必须规则放置,尽量腾出空间走电源,也有利于地层的覆铜)。
4 V) ^" o" O# m1 y, s
4 P- l9 \6 l2 L: x7 |! }
06
电源过孔40mil范围(过孔中心到过孔中心间距)内的GND过孔数量,建议≧9个。

" f& x0 `% k- g( D  e+ r1 `9 m- X+ _

0 P% N: O) i3 X  ]# ?
电源PCB设计
VDD_CPU_LIT
01
VDD_CPU_LIT覆铜宽度需满足芯片电流需求,连接到芯片电源管脚的覆铜足够宽。
路径不能被过孔分割太严重,必须计算有效线宽,确认连接到CPU每个电源PIN脚的路径都足够。
02
VDD_CPU_LIT的电源在外围换层时,要尽可能的多打电源过孔(9个以上0.5*0.3mm的过孔),降低换层过孔带来的压降。
去耦电容的GND过孔要跟它的电源过孔数量保持一致,否则会大大降低电容作用。
03
如下图(上)所示,原理图上靠近RK3588的VDD_CPU_LIT电源管脚绿线以内的去耦电容务必放在对应的电源管脚背面,电容的GND PAD尽量靠近芯片中心的GND管脚放置,如下图(下)所示。
其余的去耦电容尽量摆放在RK3588芯片附近,并需要摆放在电源分割来源的路径上。

0 k9 m3 V! X$ r7 f5 I. L
4 T, u" V  b% R8 w/ S7 n

5 G8 Z  P" T& h) c7 N9 K% I
0 d, |3 v3 k: ]3 N+ V& s7 J! N
04
RK3588芯片VDD_CPU_LIT的电源管脚,每个管脚就近有一个对应过孔,并且顶层走“井”字形,交叉连接,如下图建议走线线宽10mil。

# d% X1 d& \0 B  `+ _6 ?' ]1 H% [8 c

. b4 \: Y: ?2 ~/ Q  I- I" l
05
VDD_CPU_LIT电源在CPU区域线宽不得小于120mil,外围区域宽度不小于300mil。
采用双层电源覆铜方式,降低走线带来压降(其它信号换层过孔请不要随意放置,必须规则放置,尽量腾出空间走电源,也有利于地层的覆铜)。

% T/ e# H: C, X9 w) M
& s2 G, q/ f$ l% C
06
电源过孔40mil范围(过孔中心到过孔中心间距)内的GND过孔数量,建议≧9个。
5 h  ]/ ~  D7 X8 H4 {- w# U

7 a0 x! M4 p! g
电源PCB设计
VDD_VDENC
01
VDD_VDENC覆铜宽度需满足芯片的电流需求,连接到芯片电源管脚的覆铜足够宽。
路径不能被过孔分割太严重,必须计算有效线宽,确认连接到CPU每个电源PIN脚的路径都足够。
02
VDD_VDENC电源在外围换层时,要尽可能的多打电源过孔(9个以上0.5*0.3mm的过孔),降低换层过孔带来的压降。
去耦电容的GND过孔要跟它的电源过孔数量保持一致,否则会大大降低电容作用。
03
如下图(上)所示,原理图上靠近RK3588的VDD_VDENC电源管脚绿线以内的去耦电容务必放在对应的电源管脚背面,电容的GND PAD尽量靠近芯片中心的GND管脚放置,如下图(下)所示。
其余的去耦电容尽量摆放在RK3588芯片附近,并需要摆放在电源分割来源的路径上。

; F+ z, j7 T% b3 x* D) r

2 k( H/ s+ D) p* j% d+ M& \2 ^9 i" s! U! j  {% l

: T7 N# g- y! O# L7 Q3 O3 v
04
RK3588芯片VDD_VDENC的电源管脚,每个管脚就近有一个对应过孔,并且顶层走“井”字形,交叉连接,如下图建议走线线宽10mil。

8 V9 M1 ~- [) \6 v7 K% ?: A8 D

+ R) ^* B* b% u  a# P! I9 X
05
VDD_VDENC电源在CPU区域线宽不得小于100mil,外围区域宽度不小于300mil,采用双层电源覆铜方式,降低走线带来压降。

* R6 x0 D3 B$ y4 S
3 [8 y! F, g' M- n, ?6 s: O
06
电源过孔30mil范围(过孔中心到过孔中心间距)内的GND过孔数量,建议≧8个。
6 B3 Z0 Z' x- H, n  F" C

* c4 Y  \6 z" S: l
电源PCB设计
VCC_DDR
01
VCC_DDR覆铜宽度需满足芯片的电流需求,连接到芯片电源管脚的覆铜足够宽。
路径不能被过孔分割太严重,必须计算有效线宽,确认连接到CPU每个电源PIN脚的路径都足够。
02
VCC_DDR的电源在外围换层时,要尽可能的多打电源过孔(9个以上0.5*0.3mm的过孔),降低换层过孔带来的压降。
去耦电容的GND过孔要跟它的电源过孔数量保持一致,否则会大大降低电容作用。
03
如下图(上)所示,原理图上靠近RK3588的VCC_DDR电源管脚的去耦电容务必放在对应的电源管脚背面,电容的GND PAD尽量靠近芯片中心的GND管脚放置,其余的去耦电容尽量靠近RK3588,如下图(下)所示。
: U* {* {# X7 c3 s0 W
2 R8 r" f5 s1 q1 b
. U1 S& p" C1 o/ h9 m6 \
) m9 d9 w5 A  A% L
04
RK3588芯片VCC_DDR的电源管脚,每个管脚需要对应一个过孔,并且顶层走“井”字形,交叉连接,如下图建议走线线宽10mil。

8 G' c& ]  ?, \% G, r

, |: z7 P3 A# O/ p" ?3 r) K& W$ [
当LPDDR4x 时,链接方式如下图所示。
, r" ]9 k) g2 R+ L0 q! o

" s3 G* ~4 k8 _. S) k4 Z
05
VCC_DDR电源在CPU区域线宽不得小于120mil,外围区域宽度不小于200mil。
尽量采用覆铜方式,降低走线带来压降(其它信号换层过孔请不要随意放置,必须规则放置,尽量腾出空间走电源,也有利于地层的覆铜)。
2 `- u( h  e3 x) x0 l/ u" N5 @
! d( f& e# f  Y! E9 }8 d
设计完PCB后,一定要做分析检查,才能让生产更顺利,这里推荐一款可以一键智能检测PCB布线布局最优方案的工具:华秋DFM软件,只需上传PCB/Gerber文件后,点击一键DFM分析,即可根据生产的工艺参数对设计的PCB板进行可制造性分析。
华秋DFM软件是国内首款免费PCB可制造性和装配分析软件,拥有300万+元件库,可轻松高效完成装配分析。其PCB裸板的分析功能,开发了19大项,52细项检查规则,PCBA组装的分析功能,开发了10大项,234细项检查规则。
基本可涵盖所有可能发生的制造性问题,能帮助设计工程师在生产前检查出可制造性问题,且能够满足工程师需要的多种场景,将产品研制的迭代次数降到最低,减少成本。
5 I8 d. T4 Z; m) }  E' 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8

帖子

1574

积分

三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574
发表于 2023-8-10 20: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向大佬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