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业一站式赋能平台

PCB联盟网

搜索
查看: 27|回复: 0
收起左侧

【第十八届电子年会】段宝岩院士、苏东林院士邀您共话下一代通信天线技术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4 天前 |阅读模式
第十八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将于2025年4月17-21日在成都空港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次年会以“e智能”为主题,汇聚60余位两院院士,设置2场主论坛和60余场专题论坛,同期举行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25年4月18日,第十八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面向下一代通信的天线技术”论坛重磅来袭!论坛由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段宝岩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东林教授领衔,汇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英教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九所李东伟研究员、东南大学洪伟教授、安徽大学吴先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褚庆昕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潘锦教授等10余位天线及通信领域的专家学者。论坛围绕下一代通信天线的复杂环境模拟计算、共口径阵列设计、波束成形架构以及远距离无线传能应用等核心议题开展深入探讨。
在这里,您将掌握天线最前沿的理论与技术动态,见证5G/6G浪潮下天线的创新实践。

论坛嘉宾介绍

论坛主席



段宝岩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简介: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天线与射频系统产业联盟主席,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主任,中国工程院旗舰刊物《Engineering》学科主编。长期从事电子机械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辟了我国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研究的新领域。系统地建立了电子装备电磁场、结构位移场、温度场之间的场耦合理论模型,揭示了机械结构因素对电性能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基于场耦合理论模型与影响机理的机电耦合设计理论与方法。成果被成功应用于探月、神舟飞船、主力战舰、中国天眼(FAST)等国家重大工程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奖励。


苏东林
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简介: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现任第八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学部副主任,电磁兼容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电磁兼容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重大装备研制,做了系统性、创新性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等奖励。

召集人&主持人


刘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简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IEEE Fellow,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和理事、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和常务理事、IEEE Xi’an AP/MTT Joint Chapter主席。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中国通信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天线散射预估与减缩、移动通信天线、电磁信息系统等,发表SCI论文200余篇,编写专著2部。


报告人


段宝岩
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简介: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天线与射频系统产业联盟主席,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主任,中国工程院旗舰刊物《Engineering》学科主编。长期从事电子机械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辟了我国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研究的新领域。系统地建立了电子装备电磁场、结构位移场、温度场之间的场耦合理论模型,揭示了机械结构因素对电性能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基于场耦合理论模型与影响机理的机电耦合设计理论与方法。成果被成功应用于探月、神舟飞船、主力战舰、中国天眼(FAST)等国家重大工程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奖励。
报告题目:远距离高功率微波无线传能中的天线与智能技术
报告摘要:远距离高功率微波无线传能技术作为一种颠覆性前沿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显著的技术优势。在空间,可通过构建空间充电桩,为航天飞行器提供能量补给,同时助力月球科研站能源保障设施的建设;在地面,可为无人机集群、高空飞艇、偏远岛礁等移动目标或传统电缆难以覆盖的区域,提供灵活的电力供应解决方案。发射天线和接收整流天线是微波无线传能系统的核心组成。本报告介绍了微波无线传能天线设计、制造、测量与控制技术,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推进微波无线传能技术发展中的创新应用。此外,报告重点介绍了"逐日工程"——团队在远距离高功率微波无线传能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与创新成果。


洪伟
东南大学教授

简介: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电子学会会士、IEEE Fellow。牵头承担完成国家973项目、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等。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0余篇,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篇、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等。任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天线分会副主任委员,曾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等职。
报告题目:面向6G的最优和次优大规模波束成形阵列架构
报告摘要:波束成形阵列技术是无线电系统的核心使能技术,其发展历程贯穿电磁学理论突破、半导体工艺革新和系统体制迭代三个维度。移动通信需求驱动了波束成形阵列技术的发展,特别地,混合波束成形阵列技术在5G 3GPP Release 15标准中确立为毫米波通信的核心使能技术。为适应未来6G通信与感知的需求,波束成形阵列技术将向超大规模、智能化、异构方向持续演进,为构建泛在智能连接提供核心使能基础。本报告主要介绍面向6G毫米波与太赫兹通信的最优和次优大规模波束成形阵列架构。


吴先良
安徽大学教授

简介:二级教授,安徽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天线分会副主任,安徽省电子学会理事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任安徽大学副校长、合肥师范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微波与天线、计算电磁学、射频芯片设计与微系统封装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
报告题目:辛几何理论在天线技术中的应用及展望
报告摘要:现代经典力学可以由三个体系来描述:经典牛顿力学、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其中,哈密顿体系尤为重要,辛几何理论是其核心数学基础。辛几何高频电磁场近似算法引入物理空间维度相同的波矢量空间,将n维物理空间中的射线提升到2n维辛空间,有效解决了几何光学近似引起的焦散问题。辛几何高精度数值算法在电磁仿真中展现了显著优势,可用于模拟复杂环境下的天线性能,为高功率、空间环境等复杂天线的可靠性设计和性能评估提供有力工具。本报告旨在探讨辛几何高频近似算法、辛几何高精度数值算法、辛几何信号处理技术及其在天线技术领域的应用和展望。


褚庆昕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简介: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IEEE Fellow,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波学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已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多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014年以来年年入选爱思唯尔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0余件。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新一代无线通信中的天线与射频技术等。
报告题目:共口径天线阵列的去耦技术
报告摘要:共口径天线阵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和雷达系统中,由此带来的去耦技术成为当今天线领域的研究要点、难点和热点。尤其是移动通信进入5G,大规模MIMO技术和毫米波技术的应用使得同频段或异频段的天线数量急剧增加,去耦技术已成为基站天线研发的重中之重。本讲主要介绍华南理工大学褚庆昕教授团队近年来在共口径基站天线阵列去耦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包括了对基站天线去耦技术的回顾、评述和展望。


潘锦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简介:电子科技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现任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电磁场教学与教材研究会副理事长。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在国内外发表期刊和会议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6项,出版教材6部。
报告题目:虚拟磁壁的设计与应用
报告摘要:从原理上讲,磁壁可扮演与电壁完全相类似的角色,而在各种各样的电子元件及器部件的结构和构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过,由于磁壁不能通过某种材料的简单利用来实现,而电壁却能用良导体来很好地虚拟,因此,到目前为止电壁仍然是绝大多数应用的主流。本报告介绍电子科技大学在磁壁虚拟实现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包括虚拟磁壁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及其在介质谐振器天线、小型化高性能腔体滤波器等中的设计应用。本研究所创建的磁壁虚拟实现技术,可为催生包括通信天线在内的电子信息新技术提供新途径。



以上内容转载自" 中国电子学会"微信公众号,“星空yzg”编选。如有异议或建议,请留言联系我们。




资讯有偿发布


微信交流群



QQ交流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