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业一站式赋能平台

PCB联盟网

搜索
查看: 43|回复: 0
收起左侧

嵌入式系统的EMC综述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前天 21:27 |阅读模式
0 引言
嵌入式控制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枢纽和交互界面,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整体运行效能。一旦发生故障,不仅会导致操作人员无法正常作业,更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功能性瘫痪。因此,嵌入式控制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其核心在于确保同一电磁环境下的各设备能够协同工作且互不干扰。
emc作为一门融合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在嵌入式系统中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现代电子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电磁辐射,可能对周边设备造成干扰;同时,设备自身也面临着复杂电磁环境的干扰挑战。EMC研究的关键课题正是解决这些共存设备的互容性问题。
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导向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具有软硬件可定制、功能可配置等特点,在可靠性、成本、体积及功耗等方面有着严格要求。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嵌入式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医疗设备、工业自动化、智能仪器以及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在此背景下,电磁兼容技术已成为嵌入式系统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考量因素。


1 嵌入式系统中电磁干扰的来源和传播
一般而言,属于电磁兼容的系统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首先,系统自身不应成为干扰源影响其他设备;其次,系统应具备抵抗外部电磁干扰的能力;最后,系统内部各模块之间不应相互干扰。随着技术进步,现代高性能嵌入式系统呈现出新的电磁兼容挑战:一方面,系统工作频率已突破100MHz大关,新工艺的应用在提升运行速度和扩展功能接口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复杂的高频干扰问题;另一方面,电子设备的密集部署导致电磁环境日益恶化,使得电磁干扰与抗干扰的矛盾更加突出。
在嵌入式系统中,电磁干扰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播:传导干扰(通过导体传输)和辐射干扰(通过电磁场传播)。典型的干扰源包括自然现象(如雷电)、机电设备(继电器、直流电机)、照明设备(日光灯)等。同时,交流电源线、互连电缆、金属线缆以及系统内部电路都可能成为干扰的发射源或接收体。嵌入式系统电磁兼容研究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消除或抑制这些干扰,确保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稳定运行。



2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特点和EMC设计方法
2.1 特点
嵌入式控制系统通常集成了多种敏感电子元器件,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以及各类信号转换电路,这些组件普遍对电磁干扰和静电放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系统通过多样化的输入/输出接口与外部单元进行数据交互,由于各接口信号特性存在显著差异,若电路设计不当,极易成为干扰的引入源或传播途径。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精密的逻辑运算系统,即使是最微小的干扰(如单个比特的翻转)也可能导致系统功能异常。然而,这种基于程序运行的特点也为软件层面的抗干扰设计提供了可能。
随着技术发展,现代嵌入式控制系统呈现出高频化(工作主频持续提升)和高密度化(集成度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这一演进使得印制电路板布局、传输线阻抗匹配等硬件结构设计问题变得尤为关键,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


2.2 解决嵌入式系统电磁兼容性的一些方法
嵌入式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研究主要涉及两大方向:一是针对现有系统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治理,二是开发符合电磁兼容标准的新型系统。就现有系统而言,其电磁兼容性改进往往面临诸多限制,整改难度较大,在问题严重时甚至只能通过系统重新设计或整体更换来解决。因此,当前研究的重点更倾向于如何从设计源头确保新开发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
在新型嵌入式系统开发领域,目前已形成较为丰富的技术积累,这些成果可归纳为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硬件层面的解决方案包括:
1. 遵循特定的设计原则与布局技巧
2. 采用专用抗干扰元器件
3. 配置辅助防护电路
软件层面则主要通过优化程序设计技巧来提升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这种软硬件协同的设计方法为开发高电磁兼容性的嵌入式系统提供了有效途径。
2.2.1 硬件设计的一些原则和技巧
从系统架构层面来看,电磁兼容设计主要涉及三大关键技术:结构优化设计、电气隔离技术和接地系统设计。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嵌入式系统电磁兼容的基础框架。在具体组件层面,则重点关注电源系统的抗干扰设计和印刷电路板(PCB)的优化布局两大核心领域。
结构设计与隔离技术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大功率器件与敏感信号器件之间的有效隔离,避免相互干扰。接地系统设计作为电磁兼容的关键环节,其技术要点包括:最佳接地点选择策略、混合电路接地方案优化和接地干扰抑制技术应用。
这些接地技术的合理运用对整个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电源系统设计方面,主要借助多级稳压电路设计、隔离变压器应用、复合滤波技术集成提升稳定性。
pcb设计则聚焦于元器件布局优化、走线路径规划和多层板叠层设计等方案,其中,接地系统和PCB设计由于技术复杂度高,在实际应用中问题出现频率较高。特别是PCB设计领域,在高速信号完整性、电磁辐射控制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研究价值和提升空间。
2.2.2 常用的抗干扰器件及辅助电路
抗干扰器件有去耦电容、磁性元件、瞬变干扰吸收器件和自恢复保险丝等。辅助电路主要有时钟监控电路、“看门狗”电路、电压复位电路、反电势抑制电路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恢复保险丝、时钟监控、看门狗和电压复位等保护措施存在明显的功能局限性。这些方案本质上都是通过系统中断或强制复位来规避电磁干扰的影响。然而,对于要求连续稳定运行、不允许中断的关键系统(如工业控制、医疗设备等),这类保护机制就失去了实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用更高级的实时容错设计方法,而非简单的复位保护策略。
2.2.3 软件技巧
电磁干扰对高频时钟信号的影响,有时会造成程序“乱飞”,导致系统不稳定、出错甚至死机。对此,在软件编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技巧来抑制这种现象,较常用的有指令冗余和软件陷阱。指令冗余技术包括尽量多用单字节指令,并在多字节指令之后插入适当字节NOP,以及重写对于程序流向起决定作用的指令和某些对系统工作状态有重要作用的指令。软件陷阱技术主要就是用引导指令强行将捕获到的“乱飞”程序引向某处进行处理,使程序纳入正轨。软件技巧的采用可以使系统相对强壮,能消除部分干扰的影响。这些软件方法虽然不能完全消除电磁干扰,但能显著提高系统在恶劣电磁环境下的运行稳定性,是硬件防护措施的重要补充。实际工程中建议根据系统关键等级,采用不同级别的冗余设计组合。
3 嵌入式系统电磁兼容性的研究方向及国内外研究情况
3.1 嵌入式系统电磁兼容性的研究方向
对于嵌入式系统开发来说,以上一些方法的运用对加强系统电磁兼容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嵌入式系统本身复杂,所处环境多变,对开发者来说,设计考虑问题多、难度大,很难保证全面周到,并且如何检验设计也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目前以我们的技术手段来讲,对设计的把关主要是对样品进行试验,但试验设备昂贵,试验难度大、周期长。嵌入式系统电磁兼容性的这些难题,其实也是电磁兼容研究领域的一大课题,即电磁兼容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对于任何综合电子系统,由于复杂性和经济性等原因,采用试验的方法来处理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往往很难实现,而软件的方法则能比较好地解决一些问题。对于嵌入式系统来说,必须大力发展建模仿真以及开发相应软件等方法,实现嵌入式系统电磁兼容性的设计、预测、评估等方面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才能较好地处理电磁兼容性的一些问题。


3.2 国外研究情况
从发展历程来看,嵌入式系统与电磁兼容研究呈现出典型的“代际差异”特征:
1. 美国电磁兼容研究的历史演进
- 奠基期(1950s起):开创性理论研究阶段
- 突破期(1968年):Johnson和Thomas首次提出计算机辅助分析概念
- 发展期(1970-80年代):理论体系快速完善
- 成熟期(1990年代至今):形成完整的"理论-标准-数据库-工具链"技术体系
2. 技术发展路径
美国走过了完整的演进过程:
基础研究 → 理论建模 → 数据积累 → 标准制定 → 工具开发 → 工程应用
目前已实现:建立完备的元器件电磁特性数据库、开发各领域专用分析软件(如ANSYS EM、CST等)、形成产业化的技术服务体系
3. 嵌入式系统的后发优势
得益于前期积累,嵌入式系统电磁兼容研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直接继承综合电子系统的成熟技术框架、快速进入计算机辅助分析阶段,当前聚焦于:高精度建模方法、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智能化预测技术。
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发展模式,使得嵌入式系统电磁兼容研究在起步阶段就具备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目前正向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快速演进。
3.3 国内研究情况
我国电磁兼容研究与嵌入式系统的推广应用几乎同步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种“双轨并行”的发展模式决定了研究必须从基础理论、标准体系和电磁特性等底层工作开始积累。目前国内进行嵌入式系统电磁兼容性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和防护的改进,二是电磁特性的研究。在设计和防护的改进方面,大多数立足于自身领域所应用的嵌入式系统进行研究,针对性较强。目前研究成果较多的有卫星、飞机、导弹等方面,还有一部分立足于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开发进行研究,总结了一些经验技巧,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在电磁特性的研究上,目前成果不多,只有少数团体以一定试验条件为基础,研究了特定环境下某些嵌入式系统的电磁特性,如强静电放电、核电磁脉冲等环境下单片机的效应研究等,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试验数据。可以说,研究深度仍停留在基础试验和数据积累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这种状况与我国嵌入式系统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反差,亟需加强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协同创新。
4 结束语
随着嵌入式系统电磁兼容性重要性日趋凸显,目前我们的技术手段还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大力发展嵌入式系统电磁兼容性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首先需要较完善的电磁兼容性数据库的支持。虽然目前各方面的研究,不管是设计防护技术还是电磁特性研究成果数据,都可以看成是电磁兼容数据库的基础。但以目前这种各团队小范围研究的方式来说,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嵌入式系统电磁兼容性需要走上产业化道路,多领域合作,迅速构建通用性的基础数据库平台,开发通用的数学仿真模型及软件模块等。只有通过这种系统化、产业化的推进方式,才能真正实现电磁兼容性设计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满足经济性和可靠性要求,从设计源头解决各行业嵌入式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这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良性的产业发展生态。


本条内容由“曾老师”选编。如有任何反馈,请留言给我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