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业一站式赋能平台

PCB联盟网

搜索
查看: 14|回复: 0
收起左侧

当你的公司快不行了——给打工人们的一份指南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昨天 11:54 |阅读模式
当你的公司快不行了!——给打工人们的一份指南




在康波周期的下行探底阶段(浪底战争的爆发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各行各业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如果再辅以行业周期的底部和基钦周期的底部,也许很多公司就撑不住了。大公司裁员,小公司倒闭都是正常现象。但知天易,逆天难,本人作为完整经历了这波大芯片热潮的从业人员,这次不讲行业,给大家提供一份本人深入体验之后的指南,衷心祝愿大家永远都不要用上。另外,深入体验的代价是欠薪太久,如果各位朋友真心觉得这份指南还有点用,麻烦打个赏,本人不甚感激。
PS:本文只适用于部分类型的民营创业型企业,对国企,事业单位等无参考价值,请各位读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对;本文不提供法律建议



Month 0

在想要入职一家公司的时候,就应当做好对于这家公司的情况的调查,当然,这个并不是百分之百准确,比如像哲库那样的确实调查不出什么,但是对于一家靠融资启动的创业公司,肯定很有效果。
公司的融资情况,员工人数,发展历程,这些都是几乎公开的信息,也是非常建议在初次接触的时候直接询问HR的内容,如果能够了解或者接触到公司的CEO,负责融资的高管,再认识一些金融圈的朋友,那就更好。对于早期(B轮之前)的公司,团队在金融界的Credit和口碑是会直接影响到融资顺利程度的,可以去找金融圈的朋友问问。获取这些信息后,一家初创公司的画像就出来了。





此外,团结程度,市场感知能力和产品落地能力也是评价一家公司的重要标准,但这些信息在初次接触的时候比较难获取,可以过去之后慢慢体会,因为如果上面三条评估通过的话,你会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
同时,对于资深的朋友,建议了解每一次面试时面试官的级别,切记不要在中层面前过于展现实力,把全部实力留到CEO/CTO面前去展示,否则你有可能初面不过。也永远不要相信一个内部矛盾尖锐,高管情商低的公司能做得好,天时地利人和是稳定公司的三只脚,人和没了,两只脚不稳定,除非学华为一样用钱垫着。



Month 1


想象一下,当你们还在热火朝天地讨论技术问题,突然传来消息,公司要开全员大会了,老板开始从国际形势讲到公司的困难,这个中间的落差,是个人都得缓半天才能缓过来。正常情况下,这都是要开始裁员或者欠薪了。裁员其实是最好说的,合法合理,拿赔偿走人,立刻开始写简历找工作,当作是职业生涯中一次不一样的体验就行,欠薪则有几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公告,后面X个月只发XXX元,直到融资到位为止,一种是不说具体时间,但是给大家承诺很快就会好转,还有一种是直接一分钱不发直接开摆。这三种情况,老板的信心是二 > 一 > 三,但是对员工决策最有利的却是三 > 一 > 二。遇到第三种情况,二话不说,立刻开始收集材料,写简历,广撒网准备走人,在换工作的时候注意上一段写的问题即可,走得越快越好。至于欠的工资,能给就给,不能给,找仲裁也可以,但是要注意沉没成本,要在不影响自己主线的情况下去追索,如果心里不舒服,就认真想想发不出工资的原因是什么(难道不是没钱吗?)。第一种比第三种好点,本人建议非高管人员最好也是放弃幻想,准备换工作,大环境不好,受累的不只是自己家公司,公司能起死回生的概率十不存一,你凭什么认为那一个能起死回生的就是自己呢?是稳妥的通过两个月过度拿到新offer的期望收益高,还是相信自己的公司九死一生活过来再一路开挂成为世界五百强的期望收益高,大家都是读过书的人,应该不用我多说。这两种情况,员工们更容易下定决心,所以实际上受到的损失反而不会那么大,而第二种情况,则是比较难以抉择的,往往也是沉没成本最大的。第二种情况,老板对自己信心较大,员工也比较团结,但凡缺了一样,都不会变成第二种情况,大多两三个月后就散了,但正是这样,更容易导致员工累积大量沉没成本。对于这种情况,先给个结论,这会非常容易变成一场财力和精力的持久战,建议基层员工,特别是急需要经验积累的员工,以及每个月要归还大量贷款的员工立刻开溜,不要相信除了进账的工资以外的任何承诺,因为你没有资本,耗不起,如果你是有一定的家底,并且能够了解真实的销售或融资情况的那类员工,可以尝试着呆下去,但是要做好你呆的每一天都会成为沉没成本的心理准备。






Month 2-3


我们接着第二种情况往下讲。第一个月欠薪的骚动会在7-10天过去,真正优秀的团队,甚至后面都不会多提这件事情,大家精神状态还算正常,主要的骚动甚至还是来源于突然袭击而不是欠薪本身。第二个月欠薪会导致大家的士气有所下降,有一部分人会走,但距离上一次欠薪才30天,从时间上感觉不到其实已经两个月没有发工资了,老板的承诺,画的饼还能管一些饱,第三个月欠薪的时候,士气就会很低了,公司里没什么人说话,开始走掉的人变多,但是骨干们还在,骨干在的原因主要有几点:稍微能耗得起一点;更接近老板,了解到的真实情况更多一点;在经济较为低迷的时候,外部高端岗位也会很少,平薪平岗出去的机会更少。如果了解到的信息比较全面,觉得公司短时间起不来,但是自己又不太扛得住的高端人才们,请千万要接地气一点,有总比没有强,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你要相信,你之前的平步青云里面肯定有周期上行的水分,现在挤掉一点其实顶多算是对你运气不好的惩罚,谁让你选一家公司之前没有仔细分析呢。但是不管怎么说,坚持独立自主分析,该撤就撤,沉没成本高一点不用担心,也属于亡羊补牢了。这两个月时间,会让公司的工作慢慢冷下来,不会像以前那么忙,无论是研发还是业务,都会逐步停滞,空虚感会开始袭来,手头的活钱也会逐步减少,生活开始慢慢降级。如果这两个月过去了,老板的饼和实际情况依然支撑着你不离开,那么很快,最难熬的日子就要来了。




Month 4 – Happy Ending/Game Over


欠薪三个月。从第四个月开始,你会体会到什么叫做食不甘味,什么叫做彻夜难眠,什么叫做如芒在背,什么叫做万念俱灰。人是垂头丧气的,活钱是山穷水尽的,对于未来是望眼欲穿的,对于面试通知是心急如焚的。公司人数开始大量减少,公司里没有人说话,在公司没有实际的事情可做,空虚,迷茫,暴躁易怒。在这个时候,我非常建议大家做两件事情,一件是转移注意力,一件是查一下抑郁症指数。如果抑郁症指数超标,建议立刻换工作闪人,任何的工作都没有健康重要,包括了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转移注意力,可以从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研究自己喜欢的事情,甚至研究创业自救方向入手,就是人们常说的,“忙起来了就不会想那么多了”。想一想,四个月的欠薪,业务陷入停滞,就算平均每天能够抽出一个小时专注于某件事情,那么不到一个月就可以达成“21小时理论”中的内容:通过21小时的主题学习和刻意实践,一般可对某项新事物从0达到熟悉的阶段。相比周围其他人,可构建明显的竞争优势。如果之前对某项技能有执念的朋友,则可以乘机实践“一千小时理论”:针对复杂技能,学习和训练1000小时,就达到较大的质变,构筑非常明显的竞争力。足球比赛是十一人对十一人,场上球员少于七人的时候,比赛强制结束,少于七人的队伍判负,公司也是类似,如果离开的人数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四十,那么坚持下去的意义就不是很大,初创公司最重要的是团队,团队跑了,他们不会投的。投融资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并购更加复杂,千万不要相信他们口头上的任何保证,只有钱到账才是最实在的。一轮投资的一般周期是3-6个月,但是目前形势不好,建议往六个月去靠,且成功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快速降低,并购则更难,成功率约为10%,且如果涉及到上市公司的并购,时间一般会长达一年甚至更多,所以大家在想打持久战之前,先参考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坚持那么久。



End and F&Q


如果最终等来了Happy Ending,那么恭喜你,这一段职业经历将会成为你在公司的丹书铁券,如果最终等来的是Game Over,也不要气馁,伤筋动骨,修养一百天就好,而且这段经历会成为以后职业生涯的避坑宝典。毕竟人生发财靠康波,在康波中摔个跟头没什么,至少国家还没有要打仗,爬起来继续赚钱,而且对于要创业的朋友来说,这更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段经历。

F1:你为什么要体验那么久?
Q1:第一回没经验,现在有了,经验都总结在上面了,给你们参考用。
F2:在这次体验中真正的收获是什么?
Q2:金融层面说的话做的承诺别信,只有钱是可信的,SPA都不行;增加了以后创业的精神鲁棒性;创业不宜太早,不宜负债创业;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要自己思考。



最后再次祝大家永远用不到这份指南。
请大家多多打赏,谢谢。


END

作者:铁云欢迎关注铁云文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